大发大小单双有哪些技巧规律
大发大小单双有哪些技巧规律
新闻动态
《小古文300篇》唐宋文学 《资治通鉴》选

《资治通鉴》8篇

《资治通鉴》是由我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与他的助手刘恕、刘攽、范禹等人共同编撰的编年体通史。全书294卷,300万字,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),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959年)共1362年,跨16个朝代,生动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、待人处事之道,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悲欢。《资治通鉴》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,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。

239.孙权劝学 司马光

初,权谓吕蒙曰:“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”蒙辞以军中多务。权曰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蒙乃始就学。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蒙曰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《资治通鉴》第66卷

图片

【译文】起初,孙权对吕蒙说:“你现在担任要职,执掌大权,不能不重视学习。”吕蒙推辞说军中事务繁杂,哪有时间学习。孙权说:“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,去做博士吗?我只是劝你去浏览书籍,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。你说事务繁忙,但有谁会像我这样繁忙负重?我经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裨益。”吕蒙就开始读书。等到鲁肃经过寻阳时,与吕蒙谈话,大吃一惊说:“你今天的才干谋略,不再是吴郡时的那个阿蒙了!”吕蒙说:“士别三日,就应当重新刮目相看,大哥为什么对这个道理明白的这么晚呢!”鲁肃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,与吕蒙结为好友,这才与之分手。

【简析】这是一则君劝臣读书学习的故事,讲了读书的重要意义和重大效果。孙权是三国东吴的缔造者,建都南京。吕蒙是东吴的著名将领,君臣关系密切,所以称吕蒙为卿。因为吕蒙是东吴重臣,“当涂掌事”就是当权掌管国家政事,所以说”不可不学。”其实话的份量很重,不学能做国家栋梁吗?不学江山社稷能长治久安吗?民生福祉有保障吗?正如诸葛亮《诫子书》中所言“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”“不可不学”类乎命令,必须积学进德,君对臣才放心啊!尽管这样,吕蒙还是借故推辞。“辞以军中多务”,可做的大事都忙不过来,哪里有闲暇时间读书学习啊!孙权劝学,内容很丰富,步步紧逼。不是让你做治经博士,研究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等书籍,那是专业人员能做到的事,你做不到。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历史,了解历史名人,历史沿革,借鉴历史经验,增长见识而已。你说你军务很忙,谁能比得上君主繁忙呢?君已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,自认为大有益处,不可不读书;不是做学问搞研究,只是阅读浏览,扩大视野;君有时间读书,你也一定得闲读书;读书一定有益处。这样孙权找不到任何借口,没有任何理由不读书了。最后讲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。鲁肃经过寻阳,与吕蒙谈论国家大事,一下子感到吃惊,吕蒙的才干和谋略不同凡响,不再是当初吴县的那个粗鲁浅薄的阿蒙了。吕蒙出口锦言: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!读书人日有所学,月无忘其所能;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;几天不见就应该用新眼光来看待了。而且责备鲁肃“见事之晚”。然后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,并与之结为朋友。正是《论语》中提倡的“无友不如己者”,是你治学修养不辍,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;《陋室铭》所言: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”不是读书人清高,是读书人有在山成仙,在水成龙的志向。也正是读书学习成就了每个人的幸福人生。

240.诸葛亮论治蜀之要  司马光

诸葛亮佐备治蜀,颇尚严峻,人多怨叹者。法正谓亮曰:“昔高祖入关,约法三章,秦民知德。今君假借威力,跨据一州,初有其国,未垂惠抚;且客主之义,宜相降下,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。”亮曰:“君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秦以无道,政苛民怨,匹夫大呼,天下土崩;高祖因之,可以弘济。刘璋暗弱,自焉以来,有累世之恩,文法羁縻,互相承奉,德政不举,威刑不肃。蜀土人士,专权自恣,君臣之道,渐以陵替。宠之以位,位极则贱;顺之以恩,恩竭则慢。所以致敝,实由于此。吾今威之以法,法行则知恩;限之以爵,爵加则知荣。荣恩并济,上下有节,为治之要,于斯而著矣。”《资治通鉴》第67卷

图片

【译文】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地,非常崇尚严刑峻法,百姓大多怨恨叹息。法正劝告诸葛亮说:“以前汉高祖入函谷关,约法三章,秦国百姓感恩戴德。如今,您凭借权威势重,强占一方领地,初建国家,尚未通过恩惠安抚百姓,况且,从客与主的关系讲,客人应保持谦逊的姿态,希望您能宽刑解禁,以适应当地百姓的意愿。”诸葛亮回答说:“你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秦因为暴虐无道,政令烦苛,造成民怨沸腾,所以陈胜吴刚揭竿而起,天下就土崩瓦解了。汉高祖因势利导,随机采用休养生息政策以得民心。刘璋偏信愚弱,从其父刘焉算起,刘家对蜀地人民两世的恩惠,全仗着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施舍,百官互相奉承,德政不能施行,刑法失掉威严。臣下专权,为所欲为而不能尽忠,君臣之道,貌合神离。君主赐予臣下高官表示宠爱,官位无法再高时,反而被同僚轻视;君主顺从臣下的要求,恩惠不绝,不能满足的时候,臣下便会轻狂怠慢君主。蜀地所以到了政令塞源,民风凋敝的地步,实在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引起的。要树立法令的威严,法令通畅,人们便知恩德;以爵位限定官阶,加爵便觉荣耀。荣耀恩德相辅相成,上下有礼有节,治国的主要策略,就此彰显出来了。”

【简析】诸葛亮治蜀之要是“荣恩并济,上下有节”,“恩”指法治,“荣”指官阶升迁,也只局限在吏治上。法正建议诸葛亮要“缓刑弛禁”,以汉高祖攻入函谷关安抚民心的“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”为证,许多官员都怨恨严刑峻法。其实这是长治之道与安抚之策间的矛盾。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指出:“废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堕名城,杀豪俊,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,销锋铸鐻,以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”一阵见血道出秦灭的根本原因是愚民政策,严刑峻法不是用以整顿官吏,而是坑害百姓。诸葛亮指出“秦以无道,政苛民怨”与贾谊之见相合。得民心者得天下,得民心先要做好吏治。汉高祖入关时的约法三章,以及执政后的休养生息,都是因势利导,审时度势的举措。刘备入蜀,诸葛亮根据刘璋刘焉统治益州近三十而造成“德政不举,威刑不肃”的弊端,首举法治,整顿吏治。解决君臣陵替,君对臣信任,臣对君忠诚,上下同心同德,共谋大事,必须依制理事;解决加爵知荣问题,爵位有等级,等级分明,有德有为者上,有能建功者进爵,进爵就是荣誉的彰显,这就要依人定制。武侯祠有一幅长联:能攻心则反侧自消,从古知兵非好战;不审势即宽严皆误,后来治蜀要深思。对于时与势、危与机、进与退的判断和把握,是治国治军的警策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